cnBeta.COM_中文业界资讯站

“0添加”成食品套路重灾区: 甜味剂比蔗糖甜600倍 偷换概念标“无糖”

2023-12-06 来源: 中关村网 作者:消息 次阅读

“本来是想孝顺老人,没想到这包控糖山药饼给老人带来了多次血糖波动,难怪明明一日三餐饮食上都很注意,作息也很规律,但还会有间歇性或持续性的血糖超标。”张女士气愤地对南都记者讲述。最近,张女士随手翻阅起桌上一包从商超购买的“控糖山药饼”配料表,却发现其含糖量远超患有糖尿病的父亲能摄入的指标。

对于糖尿病患者、三高患者等特殊人群而言,控糖是他们生活中时刻需要注意的事情,有时他们甚至成为了标有“0添加”“低糖”等字样商品的定向用户。不料打上这些标签的商品,常出现相关含量超标或货不对板的情况,有时明明标注无糖,却已悄悄用甜味剂代替了糖。

而这似乎也已经成为了食品行业的潜规则。当记者以经销商身份联系相关添加剂售卖商家时,有商家表示,使用如三氯蔗糖等甜味剂后,甜度将达蔗糖的600倍,但食品可打上无糖标签。

加比蔗糖甜600倍的甜味剂还称“无糖”

在校生小聪是健身爱好者,平日饮食里会主动过滤高糖高盐高脂食物,在购买了某款以“0糖、0脂、0卡”标签而闻名的饮料后,他关注到该款所谓“0糖、0脂、0卡”产品其实是“低糖低脂肪”。在小聪看来,“0添加”产品本来就会比正常规格的同类产品价格更高,在高价情况下还货不对板,明显是“骗我钱不说,还骗我长胖”。

“我们身强体壮,摄入少量这种所谓‘0糖’饮料对身体影响不会太大,但如果给家里上了年纪的又有糖尿病的长辈喝了,后果不堪设想。这些企业通过这种擦边营销手段,在低脂低糖的潮流下获取了更多消费者的关注,销售额也更容易增加。”小聪表示。

事实上以甜味剂或还原糖代替普通蔗糖,并宣称“0糖”是商家常用的手法。除了饮料,零食也是商家玩“0添加”概念的重灾区。如记者在某电商平台在售的某款宣传低脂0糖的鸡蛋干成分表中,发现其中明显标有甜味剂木糖醇和麦芽糖。

不少商家把“糖”的概念偷换成“蔗糖”,比如用甜味剂作为糖的来源却宣称“无糖”,这似乎已成为了食品加工中的潜规则。当记者以经销商身份询问某食品添加剂售卖商时,其向记者表示,三氯蔗糖虽然比蔗糖甜600倍,但也可以在加入食品后对外宣称“无糖”且成本更低。“用处多着呢,不单是食品,饮料、烘焙食品、蜜饯食品里面都可以放,你可以说这个是‘无糖’的”,该售卖商表示。

而有专家曾提出,虽然相同甜度的甜味剂对健康的影响还是要比糖小得多,但一些人工甜味剂目前尚存一些健康方面的疑虑。

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0添加”食品的投诉案例也不在少数。不少消费者遭遇的情况主要有三种:一是商品明明有添加相关成分却硬说成无添加;二是商家以“偷梁换柱”的方式添加代替成分,如在饮料产品中标注“0添加糖”时却添加另一种不为人熟知的糖、在副食商品中标注“0添加味精”却使用“增鲜剂”;三是一些商家常在不允许使用某种添加剂的食品上打标签宣称“0添加”,迎合消费者追求健康的心理造成恐慌式营销。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0添加”标注与宣传已引起相关监管部门的注意。早在2020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已发布了《食品标识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的通知,公布了从标识内容、标识规格、特殊食品标识注意事项等方面的初始监督管理办法。

尽管管理办法目前尚未正式出台,但该征求意见稿也透露出食品行业在标识方面乱象丛生,急需市场重视和做相关调整。针对目前食品加工行业“0添加”乱象,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向南都记者指出,“0添加”不应成为商家收智商税的噱头,企业应该步入规范化、专业化、品牌化的发展。

“0添加”选品方法论:从政策、行业、用户入手

要真正做到“0添加”并非易事,1号会员店的买手团队总结了一套选品方法论。这套选品方法论,是京东1号会员店通过多年实践,总结提炼出的“选品10步法”,即分为看政策、看行业、看用户、看自己、看竞对、工厂实勘、亲身体验对比评测、实验室检测、源头直采、全面比价共10大步骤。

秉承着“选品10步法”,作为京东旗下的京东1号会员店,其自有品牌One's member已研发出上百款0添加产品。针对行业生鲜、面点、休闲零食、饮料、乳制品、调味品、母婴食品及宠物食品等8类0添加食品的乱象,京东1号会员店也首次推出了“0添加选品标准”。

据介绍,“0添加选品标准”依托平均从业8年以上的百余名资深买手,结合用户消费数据,精选商品、优中选优而形成。买手们针对商品会考察产地原料、对生产制作全程监控,商品上架前还会请来SGS专业机构检测,并在上架后持续抽检,保证每一款产品符合标准。

来源: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