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电比加油更方便?充电机器人开启移动补能新纪元
3月27日,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1-2月国内新能源汽车零售超76万辆,市场渗透率为28.7%。新能源汽车发展迅速,能源补给终端矛盾随之凸显。找桩难、排队长、充电效率低下……“充电焦虑”一直是萦绕在新能源车主心头的阴霾,同时,也被认为是制约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罪魁祸首”。
诚然,与加油站相比,当前充电基础设施仍处于总体数量不足、分布不均的建设起步期。根据中国充电联盟联合能链智电发布的《2022中国电动汽车用户充电行为白皮书》,对充电网络建设完善性持不满意态度的用户中,有63.37%的用户认为“充电网络覆盖度低”,40.21%的用户认为“服务半径不满足需求”。致使“充电一小时,排队三小时”的新闻频现报端。
不过,随着5G、V2X等前沿技术加速向新能源补能终端渗透,移动充电开始崭露头角,从车找电到电找车,充电机器人的落地,让新能源汽车在补能方面反将一军,“加电比加油更方便”或成现实。
从设计原理来看,充电机器人是一个随时能移动的充电站,相当于手机的移动电源,能够保证随时随地都能充到电。与移动加油车被诟病为“移动火药桶”不同,移动充电机器人在安全性上更可控,也更具推广优势。国内已有不少汽车制造商、新能源服务企业、科技企业等玩家争相布局移动充电设备,如大众汽车、一汽红旗等车企就曾先后发布相关概念产品。
近日,充电服务领域美股上市公司能链智电(NASDAQ:NAAS)发布首款自主研发的充电机器人。据悉,该产品在硬件方面配备车规级的安全电池,拥有多种电池容量和功率;系统层面,具备一键下单、自动寻车、精准停靠、机械臂自动插枪充电、自动驶离、自动归位补能、防水防震等功能和服务。
从服务范围来看,该充电机器人克服了固定充电桩和换电站的空间限制,还有助于节省昂贵的电力基础设施扩容费用;从应用场景看,充电机器人既是充电桩又是小型储能站,在干线物流、Robotaxi等自动驾驶逐步商业化落地的领域,具备广阔应用场景。
基于上述优势,充电机器人的落地不仅是对现有补能模式的一种补充,更具划时代意义。面向产业未来,伴随新能源汽车向智慧出行加速进军,移动补能市场前景可观。立足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我国移动补能市场潜力同样不可小觑,在技术与市场需求兼备之际,充电机器人的规模化商业应用或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