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恒春第七代传承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国药老字号张恒春始创于公元1800年,1923年进入鼎盛期,名列四大国药号,1991年被授予“中华老字号”。
上世纪八十年代,王伟杰来到芜湖张恒春制药厂,拜张恒春第六代传承人张泰壎为师,学习中药炮制及制剂工艺。九十年代初,创新了药酒技艺,人参露酒、百补追风酒、枸杞药酒等相继上市。其配制的雪酒、鸡药、膏方被市民誉为滋补精品。经过三十年历练,目前,王伟杰已经成为张恒春中医药文化代表性传承人。
在漫长岁月沉淀下来的具有深厚底蕴的张恒春中医药文化,正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这传承至今的文化遗产,第七代传承人要做的便是挖掘研究、借古开新、匠心传承。在经历了2001年至2006年张恒春现代企业重建之后,王伟杰开始从着手进行张恒春中医药文化的发掘、抢救与保护、传承。
张恒春历经七代传承,在二百多年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张恒春中医药文化。存心以仁的服务理念,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医药并重的执业理念,尊古创新的发展理念。张恒春出身草根,普药立世,以义取利,“次货不上柜,配方遵古法”。《张恒春医方集抄》、老处方等记载了从温病时疫到临床各科的处方、医案独特的医药并重学徒模式,其出师者,既为药匠,又为郎中。
光绪年间,张文玉首创半夏炮制秘诀,并以此秘制恒制半夏饼,专治久咳久喘。先筛拣籽粒均匀的半夏,倒入缸内,用清水浸泡,每七天加入一种辅料,依次为皂角、明矾、皮硝、甘草、青盐、石灰、生姜,需要七七四十九天。
此法炮制半夏去毒能力强,为制半夏中精品。
恒制半夏饼的制作是将十八味饮片分成三组,甲组九味煎汁去渣待用,乙组七味研末和匀,丙组君药恒制半夏细粉,用甲组药汁打成糊状,兑入赭石末搅匀,稍冷再将乙组细末调入和匀,趁热用木模成型,晒干后成饼状。
恒制半夏饼的新剂型恒制半夏胶囊荣获首届国家金奖;恒制咳喘胶囊获国家新产品奖,被纳入国家中药保护品种。
王伟杰从2006年起收弟子余春苗、黄丽平、张策等十余人,均基本掌握恒制半夏、手工泛丸、膏方、药酒等技艺,成为传承发展张恒春中医药文化的骨干。其中,黄丽平已成为既懂医又懂药的高端人才,具有执业中医师和执业中药师“双师”资格,教授职称。
2006年王伟杰主持成立张恒春文史研究小组,由张恒春老药工、老职工、张氏后裔、文史专家、中医药专家组成,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积极开展张恒春文史调研、非遗保护、老处方知识产权保护、非遗传习基地建设等。
2013年被安徽中医药高专聘为中药制药技术专业建设委员会委员,并传授张恒春传统技艺。在徽商论坛、中国老字号创新与发展高峰论坛等进行了多场“张恒春中医药文化”主题演讲,并现场演示古法技艺。
2014年9月,成立了以王伟杰为组长的申遗领导小组,2015年至2106年“张恒春中医药文化”分别被列入区、市、省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也确定了张恒春“既是经济实体又是文化载体”的企业定位。
2016年完成《张恒春国药文史研究》、《嘉庆老字号 百年张恒春》、《张恒春老字号传承技艺与百年秘方》三本书籍的编纂,第一次梳理出张恒春的文史脉络,再现了百年老字号的文化体系、古方体系、手工技艺体系等。张恒春中医药文化书籍、网络、视频的多方位传播,为老字号的中医药文化传承注入活力,年轻一代,通过更多渠道和方式,品味张恒春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
2020年,芜湖市人民政府公布:张恒春“恒制半夏技艺”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目录,张恒春传统“鸡药”验方入选非特质文化遗产代表性目录,张恒春为传统技艺和文化的保护传承又更进一步!张伟杰等编著出版了《张恒春中医药》,系统而全面地展现了张恒春中医药文化的全貌。
创新是基因,发展乃根本,王伟杰始终倡导“尊古创新”的发展理念,进行人才创新、产品创新,着力张恒春老字号“名店、名医、名方、名药”四位一体模式的传承与研究,走老字号互联网+创新之路,致力于创新研发,启动“一中心一院一基地一站”带动创新发展,布局大健康产业。作为第七代传承人,弘扬张恒春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发展,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