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行、坚守,他们是杭州城里最可爱的人
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英雄。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疫情,那些敢于和病毒正面对抗、逆境而上的医护人员,就是新时代下老百姓心目中的英雄。我们心中都有一个中国梦,疫情常态化下,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全体医护人员的梦想就是: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遭遇战,保卫“人间天堂”杭州城。
吹响“集结号”,当好“领头雁”,架起“连心桥”
疫情最可怕的地方就是不期而遇,你不知道它在哪个时间点突然出现在你身边。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的做法就是时刻保持警惕,随时做好准备,无论疫情何时何地出现,总能做到第一时间吹响“集结号”,当好“领头雁”,架起“连心桥”,确保赢得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12月6日晚,疫情警报声拉响,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全体医护人员立即进入战争状态,由于在以往的抗疫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所以此次疫情防控一直在有条不紊地开展。党委书记黄进宇要求全院上下思想上紧起来、动作上快起来,慎终如始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院党委把疫情防控作为当前压倒一切的头等政治任务,成立专班、专组,凝聚防控共识,形成强大合力。党政领导班子头雁领航、靠前指挥,各党支部书记、科室主任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切实把疫情防控作为政治责任担起来。
生命至上,疫情就是命令。针对此轮疫情防控要求严、标准高、持续时间长的实际情况,院党委为重点岗位人员提供中药汤剂和中药茶饮,及时送上关心关爱。同时,探索战疫一线跟踪培养年轻干部工作机制和实施党员发展“双培养”制度,通过实战化来激励优秀年轻干部、业务骨干、高知群体等,组建年轻干部先锋队下沉到疫情防控一线,让年轻干部经受严格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和实践锻炼。
自古邪不压正,疫情面前,我们正义凛然;面对危害人间的邪魔,有中国共产党员身先士卒,我们何惧之有。
杭州城里的最美逆行者
战争年代,有可爱的人民子弟兵保卫国家。疫情时代,医护人员就是老百姓心中的“人民子弟兵”。 从接到上级紧急通知到,到组建一支赴甬核酸检测机动队,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只用了不到半个小时。这支奔向疫情最前线的逆行队伍既有经验丰富的“老兵连”,又有敢于挑战的“新兵连”,而他们的队长,是一名不到30岁的年轻人。对于王飞来说,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是一份光荣的使命。
说不担心是假的。出发前一个晚上,身为感染科医务人员的妻子给王飞开了一夜的“小灶”,从防护服的穿脱流程到如何洗手消毒,她事无巨细交代清楚,生怕漏掉一个字,王飞觉得此时自己像古时候即将出征的将军。出门前,2岁的孩子还没睡醒,王飞亲了他一口说:“现在他还不懂。以后,我要给他讲讲这几天的故事!”这是一种爱国主义精神传承,是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
“老兵连”的逯岭松既是一名经验丰富的副主任技师,又是一名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科研人,在临行前的培训中,他不时提出想法和建议,对于未知的工作尽可能考虑得更加全面。另一名有着15年工作经验的“老兵”王钱虎,平时主要工作是肿瘤标记物检测,对这次支援自始至终都表现得十分沉着冷静,这就是他平常的日常工作。
而“新兵连”的车蕾和王曦,都是在院党委发出号召后第一时间报名。作为机动队中唯一的一名“女兵”, 车蕾开心地说:幸好我没有睡着,不然错过了这么一个好机会很可惜。我单身,没什么顾虑。王曦平时很热情,也很有情怀,作为一名党员,他认为自己应该冲锋在前,勇担使命。
春暖花开,面朝大海。当我们享受春日暖阳之时,请不要忘了背后这些最可爱的人。
日夜坚守第一线的“轮椅医生”
有人在外驰援,就得有人在家坚守。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全体医护2000余名主动放弃休息,保卫这座美丽的江南城市。其中有一张轮椅格外打眼,他是病人,但他自己说:我更是一名医生。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王弋,骨折后专家建议他在家里好好休息,但他打上石膏后,又拄着拐杖坚持回到工作岗位,在诊室和病房忙碌着。11月25日这天,忙碌了一天的王弋刚想下班后回家好好休息,却突然接到紧急通知:浙大紫金港校区发现外地关联病情,封闭管理,医院需立即组建“应急核算采样队”。
急诊和疫情都刻不容缓,为让在外驰援的同事放心,轮椅成了王弋固定的坐骑,他或是由人推着,或自己两手费劲地转动轮椅两边的铁圈,患者们惊异万分:“这样还能来上班?”骨折不能开车,每天上下班怎么办?“刚好这些天不回家,节约了路上的来回时间,能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工作中。”他说,“我们还有更多的医务人员,忙到凌晨两点多还要回家,第二天六点就要到岗,我能睡在值班室里,已经算幸运了!”
轻伤不下火线,虽然不是战场上的金戈铁马,但听诊器和手术刀的战场同样是在保卫我们的杭州城。有这样的人在,何惧新冠来袭!
忧国者不顾其身,爱民者不罔其上。穿上一身白衣,便是责任在肩,有人选择逆行,有人选择坚守。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十二月的杭州城,寒意渐浓,但有太多的温暖瞬间给我们带来了春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