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Beta.COM_中文业界资讯站

第三方课后服务机构良莠不齐 引家长和教师不满

2021-12-10 来源: 未知 作者:admin 次阅读

为解决中小学生课后服务急难愁盼问题,更好提升中小学生素质教育,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广东对全省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进行专项部署,并在中小学阶段全面实施。这对学校和家庭都是利好的举措,却在推进过程中被一些鱼目混珠的第三方服务平台“念歪了经”。

近日,有不少家长在网络上反映,一些地方课后服务第三方平台良莠不齐,个别机构鱼目混珠,举着“课后服务”的大旗行“合法敛财”之实,存在服务不到位、拖欠老师补贴、虚构平台等诸多违规行为,扰乱市场秩序的同时,也引起众多家长不满。

个别中标机构虚构智能化功能

为落实课后服务相关政策,广东省不少地方选择第三方服务平台进行课后服务管理,实施过程中出现个别中标机构“鱼目混珠”的现象。

以茂名市为例,在教育部门的指导之下,通过招投标引入第三方课后服务公司-广东新华乐育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华乐育),并在2021年秋季开学进行茂名市区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

开学伊始,区域统一安排得到家长们的支持,一来家长不再耽搁工作,二来孩子能安全留校辅道,三来老师合理获取劳动报酬,但在随后的持续推进中暴露出不少问题。

据茂名市某小学李老师透露,新华乐育在宣传之时,号称全智能化操作,但学校正式开展课后服务,老师都只能通过“老办法”用纸质表进行考勤,手工给学生进行签到,同时还需要人工帮助平台统计汇聚考勤数据,根本没所谓的“平台化”“智能化”,教师负担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大大延长了老师的统筹时间,有苦说不出。

茂名市招标文件的用户需求书中明确规定,“服务机构教师在移动端实现在线签到,在管理平台形成签到报表。”“支持服务机构教师在移动端对其所带班级的学生按课时进行考勤管理,并在管理平台形成学生考勤报表。”

课后服务平台的引入无疑是为了去人工化、减负担、降低管理成本,但从老师的反馈信息来看,新华乐育却打着“智能化”的幌子让课后服务和老师们的工作重回“原始状态”,存在虚构平台功能,欺骗师生的问题。

双减政策要求,坚决禁止为推销业务以虚构原价、虚假折扣、虚假宣传等方式进行不正当竞争,依法依规坚决查处行业垄断行为。类似现象值得教育部门警惕。

资金风险令人担忧

上述机构不但在服务质量方面引起教师不满,在资金管理方面也存在很大风险。

茂名市某小学王老师透露,“在课后服务开始之前新华乐育就承诺安排给老师发放课酬补助,但一直到现在一分钱都没有发放,老师们都辛辛苦苦的从早上7点多,一直忙到晚上7点多,可以说严重超负荷在工作,给到老师这些补助也是理所当然,然而现实是,连说好的补助都发不出来,那么这些钱都去了哪里?”

据了解,上述机构9月份开始落地校内托管服务,新华乐育对所服务学校进行缴费,但截止到12月6日尚未对服务学校进行任何结算,所有参与课后服务也因此拿不到一分课酬补助。

《广东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校内课后服务工作的通知》第六点要求“强化课后服务保障”,课后服务经费主要用于购买社会机构服务,支付参与课后服务教师和相关人员的补助。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邹敏认为,要保障教师享有休息权、获取相应的工资报酬等方面的合法权益,避免教师难以获得合法额外劳动的报酬补偿。

无独有偶,除了老师补贴未发放等问题,家长退费也是一个老大难。不少家长反应,“平台承诺课后服务没上的课程是可以退费的,并原路退回,但是快到学期末了很多家长申请了要求退费,但一个家长都没有收到费用,这让人很担心。”

对于资金安全方面,双减文件也有明确规定:“课后服务可以收费,课后服务经费主要用于参与课后服务教师和相关人员的补助。对聘请校外人员提供课后服务的,课后服务补助可按劳务费管理。”“通过第三方托管、风险储备金等方式,对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进行风险管控,加强对培训领域贷款的监管,有效预防 ‘退费难’、‘卷钱跑路’等问题发生。”

专家呼吁建立更加严格准入机制

从政府文件通知以及各地实践来看,第三方平台目前在课后服务中占据重要角色,通过社会力量引入校内,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对于减轻学校老师的负担、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提升课后服务质量,都会起到积极作用。

但目前的现状是,第三方平台等社会力量实力参差不齐,挂羊头卖狗肉的平台屡见不鲜。以广东新华乐育科技有限公司为例,从百度百科发现,该公司2018年12月05日成立,为广东新华发行集团旗下子公司,其主营业务为发行教材和教辅,并为智能机教育终端服务商。不难看出该公司专业能力集中在营销方面,而是以教材教辅为主。

有业内人士透露,许多平台并不具备服务能力,凭借一纸标书拿下总包之后,再将服务层层分包给到了其他执行机构,总包商对分包商遴选不严,监管不到位,分包机构为了赚钱就很可能牺牲服务质量,带来一系列服务和资金问题。此前引起社会高度关注的河南某地三十多个学生食物中毒事件,正是由于服务机构甚至连服务资质都不具备造成。

业内人士表示,任何行业都应以质量为根本,靠信誉求生存,涉及到学校、学生的服务更应该从严监管。校内课后服务本来是解决目前家庭现实难题的一条良策,却被良莠不齐的第三方机构“念歪了经”。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新翠认为,社会力量参与课后服务能减轻校内教师负担,形成公办教育与市场彼此支撑又相互促进的良好格局,但与此同时,“必须明确准入标准,应该由政府出台指导意见,加强对课程质量的监管,建立评估和退出机制。”专家建议,对于问题的企业应该实施“禁入”政策,严格杜绝潜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