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行业的掣肘之源与发展之道:对华策影视的思考
近年来,影视行业的理性发展已展露头角,主动与被迫“去产能”成为行业共识,不少业内人士表示今年影视市场十分“清冷”,但这也恰恰是一个行业冷静下来并走向健康发展的最佳契机。
正如电影行业一样,电视剧行业也在短时间内经历了规模迅速成长的阶段,根据《中国电视剧产业发展报告》及广电总局数据,我国2017年电视剧立项总量在465部以上,集数超过11.7万集,出现回落,2017年生产完成并获准发行的电视剧数量为313部,共计13475集。与此同时,视频网络的发展也助推了影视行业的快速扩张,过去几年,人才资源、资本资源都快速流入网剧、网大、网综,根据数据统计,2016年新增网络剧349部,2017年新增295部,规模极速增长。
1.什么掣肘了电视剧行业发展?
从1958年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的成功播出,到今年中国电视剧已经走过一甲子。而到如今,行业规模到位了,精品内容却成了稀缺品质,观众经常感慨,为何画面清晰了却拍不出上一个时代的那种品质。深究原因,在于专业人才的稀缺与断档。
有业内人士曾谈起过,传统上一般是师傅带徒弟的模式,但往往还未出徒,各种机会便扑面而来了。主流媒体报道中曾提到“中国电影的人才危机的确不是伪命题。一个最能直接反映这个问题的现象是:往往一部电影刚取得成功,这个剧组的各个工种负责人就相继成立自己的公司,无论演员、摄影师、录音师、剪辑师还是美术师,无一例外都干起了导演。于是乎,新晋导演越来越多,新的影片越来越多,而专业技术工种的人才却越来越少,行业的专业化也成了问题。用捉襟见肘来形容这场人才危机,并不过分。”对于电视剧市场,又何尝不是。
如何能让影视这一创意产业的人才培养开启良性循环,使其逐渐成为社会资源,而非押宝在一个个项目上,这是思考华策影视能否带来启示的最初目的所在。
2.电视剧老大的“造梦平台”
华策影视也上市八周年了,作为当年“电视剧第一股”以及A股第二家影视公司,时间不长,但也能从其中窥探出行业走势了。
资料显示,2013年华策对克顿进行了收购,强强联手后,电视剧市场占有率在首轮的黄金时间占到10%左右。2015年,华策影视启动头部剧战略,在规模产量、全网播出量、市场占有率、海外出口额等方面稳居全国第一,到2017年在卫视收视和视频网络点击排名前十名中均占比30%。近期,公司发布季报,前三季度实现营收35.81亿元,同比增长43.40%,依旧领先。
在行业人才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其成长、规模、质量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又带来了什么?“工业化平台”及“人才体系”的建设值得探究。公司在公开资料中这样描述,“在组织架构上建立起数字化影视工业赋能平台和职能支持平台,加强八大事业群,探索符合创意文化产业规律的平台化组织;建立起集IP采购研发、大数据、大营销、制片管理、业务协同于一体的全流程运营控制体系,降低内容作品生产风险,提高内容作品精品率。”
简言之,就是以平台化取代作坊制,每个流程的管控都是依靠这个专业体系内的,逐渐做到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而这,也恰恰是前文提到成熟市场人才资源专业培养的推动原因之一。
“公司将人才体系建设提到战略高度,建立了事业合伙人制度、员工职业发展体系和长效激励机制,现已培养出近三十多个优质创意团队、工作室,规模居行业第一。通过育才基金、“华策克顿大学”、电影学院、国际合作等方式完善前端的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公司以开放共赢为理念,依靠“强前台,优平台”的支撑体系最大化创意资源价值,为创意团队赋能,强化核心创意资源(导演、编剧、艺人等)与公司合作意愿。”
当社会资源培养还未跟上行业发展步伐时,这应当是一种为自我储备动能、为行业输出资源的理想模式了。
从实践出发搭建前端人才培养体系,对接市场进入实践后,摆脱“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模式,以平台提供团队或个人体系化的成长路径与价值实现,最终人才资源进入行业流动。可以说,电视剧老大在为中国年轻演员、导演、编剧、制片人等等专业人才打造一个造梦平台。
华策方面在接受采访时曾提到,除了稳步发展的年轻演员梯队,对于导演和编剧团队会以入股、成立工作室等多种方式进行培养,将给予更大的创作自由。2016年,公司入股了以路阳导演为核心的自由酷鲸,签下了未来8年16部影视作品的合作计划。后续,又投资了以《路边野餐》导演毕赣为核心的荡麦影业,其新作《地球最后的夜晚》入围第7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以及纽约电影节主单元片单,获得了极高的国际评价。
3.国际友人也可以三生三世念念不忘?海外华剧观影习惯的培养
近年,国内影视行业“去产能”趋势明晰,企业们开始摸索海外市场,政策上也大力倡导“走出去”。根据统计数据,2016年中国电视剧出口总额比2015年增长了三分之一,2017年中国生产电视剧数量13470集,国产电视剧出口额超过了8500万美元,“走出去”步伐加快。
华策影视的华流出海战略也走了好几年,2017年海外营收已经破亿。据公开资料,公司早于2005年成立了国际发行部,开始探索出海之路。截至今年年初,已成功将1万多小时的影视剧行销至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影视出海领域的市场占有率达到近20%。
2017年,亮相戛纳电视节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入选MIPTV“全球最受欢迎电视剧”前50位,成为率先登上这一榜单的中国电视剧。今年9月,串流娱乐平台Netflix将《天盛长歌》收购为全球独家的Netflix原创节目,并以十余种语言向全球会员推荐。
目前《天盛长歌》在IMDb评分为8.9/10,不少海外观众表示改变了对华语电视剧的看法。
虽然影视作品在不同文化间传播的一大阻碍在于文化认同感本身,但从过去几年国内韩剧、美剧、英剧等热潮中可以发现,作品本身的品质、因地制宜的策划、发行渠道的畅通等等可以减少传播阻碍。
华策影视在内容出海探索的这十几年也是行业缩影,“苦修内功”的同时“逐地发声”。据公司介绍,最初几年,华策把“出海”的重心先放在了华人聚居的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向包括日本、韩国、新加坡、泰国马来、泰国等在内的国家,发行了超过10000小时的内容,先做到了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华策剧。
近年来,公司“华流出海”的重心开始转移到欧美市场。2017年,华策与华纳兄弟达成战略协议,在其旗下专注亚洲剧集的流媒体平台Dramafever上线了《我的奇妙男友》、《亲爱的翻译官》、《柒个我》等剧集,播放数据超越同期知名韩剧、韩综。在《天盛长歌》之前,《小美好》也实现一帧未剪在Netflix上播出。
“没有声音其实是很危险的”华策集团创始人赵依芳曾表示过。当海外播出平台对华语剧的购买意愿越来越大时,“华流出海”又往前迈进一大步。据介绍,目前公司海外发行团队还在继续投入,如组建译制中心等。华策目前有英语、哈萨克斯坦语、乌克兰语、西班牙语等8支翻译团队,打破语言壁垒,将内容带去了40多个国家。
同时,公司针对各国、各地区对华语节目的观看需求不同,因地制宜发行符合当地观看喜好的各色剧集。而其工业化的平台体系也能支撑每一部剧都以发行海外市场为方向,从选题策划到剧本创作、主创班底的搭建、拍摄直至后期制作、译制,每个环节都参照国际化要求,因此在电视频道落地播出时,基本上都能做到在内容上就能贴近国外受众的收视需求,实现推广宣传的专业化。
影视作品承载了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中华文化精神的传播与交流,我们是否也可以期待行业发展脚踏实地的繁荣,期待我们能与国际友人谈论三生三世而无需解释那一天的早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