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区块链?还嫩!
两年前,总理还在创业大街喝咖啡的时候,创业者会非常乐意并且骄傲地说,自己是做互联网金融的;两年后,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不愿意被叫做互联网金融公司了,而是改名叫“FinTech”或者“TechFin”,金融科技或者科技金融公司。
有人说,互联网金融强调渠道和场景,停留在触网层面,金融科技则强调以技术为核心,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提升金融服务效率;有人说,我们公司只做Tech,帮助金融机构做好Fin;我想说,“互联网”好可怜,都已经被Tech家族开除了。
俗话说,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单从取名的心理,也可以看出这两年互联网金融的起伏与变化了。“e租宝、校园贷、裸条”,这两年,互联网金融的饱受舆论指责,监管照顾,在大众眼里,互联网金融等于网贷,网贷等于骗子。关于这一点,一位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布道者,在2016年发表的一篇演讲令人记忆犹新:“任何监管必然是滞后的,不可能超前,政府现在组建了互联网金融协会,其实也是要把这个行业往好了引导。所以,所谓的政府一刀切,开倒车,互联网金融不行了,不可能啊。你根本没有见过中国骗子行业协会,中国传销行业协会,没有,但有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所以中国互联网金融只会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互联网金融也好,金融科技也罢,本质都是金融。
央行在2015年《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就给互联网金融下了定义:“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
国内首家互联网金融专项股权投资基金每年都会发布一份《中国互联网金融投融资分析报告》,报告将互联网金融的业态分为了第三方支付、网络贷款、众筹、互联网证券、互联网保险、虚拟货币与区块链技术、综合金融以及金融支撑(IT开发、导购、资产开发等)。
互联网也好,Tech也罢,本质都是工具。
而金融与工具融合的路径、深度,可以作为一个脉络去把握互联网金融十年发展的历史以及未来的趋势。下文摘自《2017年互联网金融投融资分析报告》
颠覆 or 赋能
这一年,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机构进一步融合,更多的互联网金融机构业务开始从To C转到To B,曾经的热词“颠覆”在这一年变成“赋能”。一方面,商业银行与互联网巨头融合事件密集发生,BATJ均以签约战略合作协议的形式拥抱商业银行;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创业公司如微言科技、大数金融、聚信立、明特量化、邦盛科技等2017年均获得了亿元及以上级别的融资,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逐渐成为金融的底层基础设施,大数据将建立更为立体的客户信用审核评定体系,提高金融机构的风控与精准获客能力;人工智能将使得机器人服务的边界不断扩大,人机协作将成为趋势,两者协同工作、无缝衔接,将有效提升服务效率;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也将为客户提供越来越开放和便捷的服务入口;金融科技的发展将向着连接更多的生活场景、开拓更完善的应用生态的方向进行。
同样作为金融基础设施的征信与支付领域,2017年融资案例相较去年均明显下降,幅度接近40%。这一年,数据行业混乱,数据买卖在黑市上无限“繁荣”,大量隐私信息外泄导致的电信诈骗新闻屡见报端,征信行业的监管力度也在加大。大数据行业乱象清理行动、《网络安全法》开始实施,征信执法处罚力度空前,征信领域大事不断,大数据服务公司开始借道征信牌照,征信牌照作为稀缺资源已被市场充分认可。“信联百行”征信的落地,一方面,通过支付沉淀数据,经由技术挖掘整合建立信用模型;另一方面,破除平台方“各自为政”,促进行业信息共享,构建国家级“网络金融个人信用基础数据库”,对于防范风险,覆盖无征信记录人群,构建信用社会意义重大;而征信行业初创公司的机会将会出现在资产处置、贷款业务、资产证券化等细分领域的风控模型、风控信息化系统、反欺诈业务上。
2017年,“网联”的成立,第三方支付基于支付功能的利润再次降低,但由于支付是商业活动的最后闭环,只有掌握了支付流,才能说真正的掌握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才能对其所拥有的数据进行挖掘和应用,才能衍生出相关增值服务。支付领域公司在这一年都在加大力度跑马圈地,并且,随着二维码支付业务的逐步规范,商业银行、支付机构、银行卡清算组织等市场主体正摩拳擦掌抢占支付市场。对于初创公司,尤其是聚合支付厂商来说,未来发展的关键在于提高行业门槛,从今年的融资案例可以看出,聚合支付发展的思路,一是以支付为切入点,持续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此外,可以做支付行业的顶级渠道商,成为流量入口。
智能投顾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统计显示,截至2017年6月,中国购买互联网理财产品的网民规模达到1.26亿,较2016年底增加用户2724万人,网民使用率从13.5% 升至16.8%。虽然2017年P2P等网贷平台监管收紧,但基金公司、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等陆续进入网贷平台,并开放货币基金代销渠道和人工智能技术等,诸如支付宝和微信等各大流量平台也开发更多网络理财产品。
受互联网理财、大资产管理的推动,社会大众理财意识和理财需求逐渐加强,2017年是智能投顾快速扩张的一年,也是智能投顾发展的分水岭,一方面银行、券商、BATJ等互联网巨头纷纷入局,甚至公募基金、保险资金也纷纷涉足;另一方面,受到监管、市场尚未完全成熟、自身资源缺乏等因素影响,大多创业公司也从2C逐渐转向2B业务;同时,“智能投顾”概念的热潮,也引来了一批伪智能投顾,鱼龙混杂的局面亟须规范的行业标准出台。
2017年11月17日,一行三会等部门联合起草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首次对智能投顾提出统一的资质和牌照等硬性要求,金融机构开展智能投顾业务被正式纳入监管,而对于大部分非金融机构类智能投顾创业公司来说,由于没有基金代销牌照,多数采用导流模式,与持牌公司合作开展业务,未来可能面临被叫停的政策风险。
金融行业经验及数据、互联网流量基础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储备,这是智能投顾业务发展的三大必须要素。传统金融机构优势在于规模、品牌及场景,相比之下,智能投顾创业公司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获客成本高、缺乏信任感等;在牌照资源暂未放开的前提下,传统金融机构具有投顾业务与其产品、销售业务的协同互补优势,可实现与投资者的共赢,牌照开放后,仍可凭借其高端客户资源及品牌优势实现业务延伸,保持市场领先地位。
保险科技
2017年,众安上市、互联网巨头纷纷布局,互联网保险频频登上风口。百度拿下全国性保险经纪牌照,阿里推出“车险分”和“定损宝”,腾讯九宫格上线保险服务,今日头条也组建好保险业务团队,拟收购保险中介公司。从全球范围看,今年共有Oscar、Clover Health、League等12家保险公司入选《2017年全球金融科技公司百强》(Fintech100),仅次于借贷和支付行业。
互联网保险对传统保险行业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营销渠道方面,保险的各个环节,如产品设计、定价、投保、支付、理赔等,都将受益于其互联网技术的引入。互联网巨头依托其自身在技术上的竞争优势,不仅仅承担了建设第三方互联网保险产品购买平台的任务,更参与了保险产品的设计和定价环节,为其提供丰富的消费者需求分析数据和精算数据。同时,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三大核心科技,开始向保险业的方方面面辐射,广泛运用于产品创新、保险营销和保险公司内部管理等方面。
对于初创公司来说,互联网保险为保险行业培养了新的保险消费习惯,深入挖掘和拓宽了保险消费需求,保险从单一的产品属性开始向金融工具延伸,解决了场景的问题,实现体验式的服务。相比于营销渠道对于流量的依赖,基于细分领域场景保险的开发是小公司切入互联网保险的机会。
根据IT桔子融资案例数据整理发现,2017年互联网保险领域共发生融资案例35起,相比于2016年减少了15起。其中天使轮案例16起,占比过半。从产品层面来看,创新方向走向垂直细分,如专注于儿童领域保险产品的都市鼎点、电动车保险垂直电商首席骑行官;从营销层面看,从To C转向To B,相较于C端转化程度低、获客难,B端客户更容易变现、用户黏度高且不会轻易流失;从服务层面看,从前端走向后端,近几年从理赔端切入的创业公司越来越多,保险公司也需要有第三方的公司来提供类似的服务。
数字货币与区块链
2017年全年,区块链领域的传统风险投资,完成29起融资案例,相较去年增加了163%。而根据CoinDesk的数据统计,2017年上半年,区块链创业公司通过ICO融资高达3.27亿美元,首次超过了面向VC的融资额(2.95亿美元)。
今年以来,工信部先后发布《区块链技术和发展白皮书(2016)》和《区块链参考架构》,主流金融开始拥抱区块链技术。1月,中国央行推动的基于区块链的数字票据交易平台测试成功,中国人民银行正式成立数字货币研究院;2月,中国区块链应用研究中心(上海)正式揭牌成立;4月,腾讯FIT、腾讯研究院正式发布腾讯第一份区块链方案白皮书。腾讯开始依托区块链技术,在支付与金融的应用方面进行探索;9月,上海保交所正式发布区块链底层技术平台,旨在为全行业保险交易提供区块链基础设施。
区块链技术的核心是沿时间轴记录数据与合约,并且只能读取和写入,不能修改和删除,作为比特币的底层技术存在,存储着一个点对点网络上的资产和交易信息,具有去中心化、开放性、自治性、信息不可篡改、匿名性等特征,这些特征使得区块链被寄予颠覆传统金融业态的厚望。区块链作为金融业底层基础设施,将重构传统的信用创造机制,比如在金融交易系统中,参与者之间无需了解对方的基本信息,也无需借助第三方机构的担保,直接进行可信任的价值交换。
这一年,ICO叫停,数字货币交易所关闭,一系列的强监管依然浇不灭人们对于数字货币与区块链的热情,对于权威的盲从、对错失的恐惧,让人们争先恐后蜂拥而入新技术造就的庞大市场洪流中,究竟是方舟还是巨型泡沫,区块链被寄予颠覆传统金融业态的厚望能否实现,未来将何去何从,我们认为,在区块链的安全、交易成本、政策监管等问题尚未解决之前,区块链作为金融的底层的基础设施,还有较长的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