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数字技术解决农村信用难题 京东农村金融获赞
2018年1月19日,由证券日报主办的“第一届新时代资本论坛”在北京举行。在论坛上,京东金融副总裁、农村金融事业部总经理李尚荣发表主题演讲。李尚荣表示,2018年金融行业有两项最主要的任务,一是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包括普惠金融;二是更有效地防控金融风险。其中,普惠金融最关键的在于如何提高小微企业和“三农”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以及如何在服务中降低成本和控制风险。要实现这样的目标,除了依靠监管层和所有金融机构的共同努力以外,科技是核心驱动力。
凭借在金融科技领域的突出表现,京东金融在此次论坛上被授予“最炫金融科技奖”。
让数据产生信用
作为一家科技公司,京东金融在技术领域持续加大投入,目前已经建立了一整套基于大数据和AI的领先技术体系。如深度学习、人脸识别、生物探针以及图计算特征关系网络等技术的创新,在信用模型建立、预防欺诈行为,优化用户体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京东农村金融的“数字农贷”正是京东金融数字化能力落地在普惠金融领域的一个重要实践。所谓数字农贷,是以农业生产过程的数据化模型,以及农民的历史生产数据为基础,对农民未来生产结果和收入做出预测,再以预测的结果为农民授信。
李尚荣表示,京东金融在2016年底推出数字农贷,出发点就是想以数字化技术来解决广大农村地区信用缺失的难题,打破传统以资产抵押产生信用的思路。
数字农贷不仅实现无需担保、抵押,解决了农业项目融资难的问题,而且可以做到贷款资金的定时、定量、定点、定向投放,通过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农民融资成本。
以肉鸡饲养为例,一只鸡从入栏到出栏的周期大约需要2个月。养殖过程中,农民要负担的饲料款大概在一只鸡12元左右。但在最初几天,一只小鸡只需要几毛钱就够了。如果按照传统的贷款方法,农民从养殖最初期就贷到12块钱,大部分贷款资金都没用在养殖中,农民白白为闲置资金支付利息。
而在数字农贷的模式下,肉鸡的2个月的饲养周期被细化为10个阶段。根据每一个阶段所需要的资金量,数字农贷为农民精确投放贷款,以此保证所有的贷款全都用于生产之中。
粗略估算,按照传统的投放方式,一只鸡从入栏到出栏,农民要承担的利息是一毛七分钱,而使用数字农贷,农民只需要支付6分钱利息。对比来看,数字农贷可以为农民节约65%的利息成本,而省下来的这些钱都是农民的利润。
以一个鸡棚1万只鸡,一年养殖6个批次计算,农民利用数字农贷,1年就可以增加近7000元利润,这足以覆盖村里生活的三口之家一年的生活费。
用技术推动普惠金融
以数字农贷为代表,京东金融通过数字能力在践行普惠金融的路上不断发力。
目前京东金融已经在全国1700个县、30万个行政村开展各类金融业务,成为覆盖中国农村范围最广,服务农民数量最多的金融科技公司。
在服务“三农”过程中,京东金融强调借助京东的整体优势,为精准扶贫贡献力量。自2016年1月与国务院扶贫办签署电商精准扶贫战略合作协议以来,京东在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发展合作商6000余家,上线贫困地区商品136个品类300万种,实现销售额200亿元,累计帮扶10万户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超过20万贫困群体增收2000-3000元。
李尚荣认为,未来,新技术在农村的运用前景广阔。例如,可以将养殖行业与物联网系统相融合,实现生产量化模型与养殖管理系统、棚舍环控系统的打通,再加上人工智能算法引入,为养殖场建立一个智能生态系统。这个系统不仅可以实现自动投料,自动控制温度和湿度,还能主动监测动物的进食量,甚至判断疫病。
“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养殖水平,而且也为金融服务积累了全过程的生产数据。”他表示,通过技术的搭建,京东金融可以建立起一个个微供应链,微供应链的叠加,必将重构整个产品链,为“三农”带来更大的价值。
“我们愿意与农民朋友们一道,共同提高农业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这不仅是为现代农业增添了新的元素和活力,也将改变未来农村普惠金融的根本面貌。”李尚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