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新模式显现,科技重新定义中国旅游城市版图
2018年3月,中国政府开启新一轮机构改革,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第七次全体会议上,原先国家文化部与旅游部正式组建,这一历史性的变动体现了国家对这个部门给予的更高职责要求,“文旅融合”被列入国家层面的重点工作,由此,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迎来开局之年。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选择游玩出行的频次也逐年增强,据2018年中国旅游大数据显示,全年旅游人数达55.39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97万亿元,需求日益旺盛。老百姓兜里有钱了,逐渐形成了对个人品质生活的高需求,这里直接反应在对中国旅游常态化和消费升级的推动上。
同时,更多新兴业态的百花齐放,也让老百姓对旅游质量提出了更高层级的标准,这就要求目的地城市与景区不能再墨守成规,光靠原先产品与服务去应对新时期文旅融合大势下的游客需求。
目前,拥有深厚文化旅游资源的中国,优秀文旅城市不下百座,如何能适应文旅融合时代的高标准要求,成为众多城市发力文旅融合的首要课题。
新时期的文旅融合:科技创新成为新引擎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这告诉我们,新时期的旅游发展一定不能抛离文化,唯有将文化底蕴深入运用,才能达到文旅融合时代的新要求,才能满足游客追求高质量旅游、服务的标准。进而借助深厚的文化资源来推动文旅产业崛起、带动城市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国内优秀旅游城市的选择。
大到一座城市,小到一个景区,想做好文化旅游,首先就要读懂文旅真正的核心定义,要明白由文化融合后的旅游,就是为游客提供带有文化感的体验。而形成文化感,需要提前做很多的功课,例如调整规划布局,获得游客需求,提升自身文旅资源的产品质量与服务,再结合新传播时代下对外宣传的创新呈现等。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自身文旅产品的打造,这里有一点不可或缺,就是通过科技层面的创新,带给游客感官、行为、思维甚至情感方面的体验。形成这种体验的旅游城市、景区,才能做到对于文旅融合的真正诠释。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创新被列为驱动中国未来更领域前行的强力引擎,而它并不一定仅局限在研发制造、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型升级方面,以文旅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亦同样适用。
此前,中国的旅游城市,凭借先天良好的自然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就能获得大量游客的青睐,而如今,这些只能算是城市的旅游基础,并不能形成竞争力与吸引力,即便能带来一部分游客,也会因为旅游体验差,变成了“一锤子卖卖”。
例如在中国文化、历史和旅游版图中,占据重要位置的河南省,它不光地处中国核心枢纽位置,而且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和黄河文明发源地,拥有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良好的先天条件让改革开放后的河南,变成了国内热门旅游目的地。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文旅融合的趋势越发明显,游客们开始越发看重所涉区域、城市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和科技创新的结合程度,而原先河南所拥有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越来越小,提升自身文旅资源产品的质量与服务的急迫性,充分体现。
显然,旅游产品没有科技创新下的独特性、前瞻性,就会让产品所展现的文化没有特色和深度,加之相关配套服务跟不上,就会失去原先的优势。
部分优秀旅游城市引领文旅融合探索
诚然,新时代下,将科技创新与文旅融合,已经成为提升文化旅游产品质量的重要途径,所在城市、景区通过对自身文化旅游资源的利用,再植入科技元素,不仅能够提升旅游产品质量、丰富业态体验,而且还能增强区域、城市的文旅吸引力,拓展整个城市文化旅游发展的空间。
具体到城市的相关景区,也就有了适应文旅融合新形势的发展方向,即:打造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围绕游客需求设计研发新的文旅创意产品,用科技赋能文旅,更为先进的展现城市文化特点的全新旅游模式,吸引更多游客到此,营收水平的提升,自然也就水到渠成。
有了方向与思路,中国的旅游城市、景区融入科技创新的文旅融合运营模式,已日渐成熟,形成产业创新的思维路径。由科技推动的文旅数字化开发与应用,正掀起一场场景与内容体验提升革命。如莫高窟的游客中心,将数字技术与景区的游览体验项目开发结合在一起,以全息投影、球幕影院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和以三维建模、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场景科技,创造出全新的“沉浸式互动体验”产品,为文旅融合的发展开启了一扇科技大门。
这方面,以青岛、丽江、青海等为代表的国内部分优秀旅游城市值得借鉴。在百度最新的中国旅游目的地搜索排行榜上,青岛、丽江、青海等城市均位居前列,而它们在“旅游产品+科技创新”的探索上,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目前,由科技推动文旅产品的开发与应用,正在这些优秀的城市上演创新产品的体验革命。例如在青岛海底世界,在展馆、展区、展品、表演上全部改造升级,已经成为集海底科技观光旅与海洋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现代化旅游景区。
同时,这里还创造了世界和全国的多项第一:包括拥有世界上目前最大的单体亚克力圆柱展缸,拥有国内首家采用180度常规视窗、254度大视窗和360度圆柱视窗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海底隧道以及是国内首家从国外引进荧光壁画的海底世界。
此外,还有在丽江、九寨沟推出的“宋城演艺”,以高科技为实现基础,立体展现各种旅游演艺;在甘肃莫高窟,其游客中心将数字技术与景区的游览体验项目紧密结合,呈现三维建模、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世界主流场景科技等等,皆是融入科技创新提升文旅产品体验的范例。在增强游客视觉表现力和震撼性的同时,打造创造全新“沉浸式互动体验”文旅产品,让旅游体验更加真实、底蕴更为深厚。而中国文旅融合发展,正是有了它们的率先垂范,才为其他正在探索革新的城市、景点,开启了一扇未来科技的大门。那么在具体层面,它们是如何做战略布局的?
践行新模式:青岛海底世界的三大文旅融合方式
从规划上来看,由6个关键词:“文化+旅游+科技”所组成的新时期文旅产业,目的就是让优秀旅游城市得以重构文旅产业链,用科技引领文旅融合发展,最终体现在改变游客景区体验方式上。像北方旅游名城青岛,城市文旅产业也正处在不断自我迭代、用科技创新加快文旅融合的过程中,以青岛海底世界为例,至少运用了三大方面的文旅融合方式。
首先,是深挖文化资源价值方面, 通过文化来促进旅游的发展,深度挖掘文化产品的内涵,并围绕文化内涵重新定义相关旅游产品,将其理念与价值注入特色文化的基因。
为此,青岛海底世界整合了青岛水族馆、标本馆、淡水鱼馆等优质旅游资源,深挖青岛的海洋旅游文化,提炼文化特色并设计制作成全新的景观综合体,营造与依山傍海的自然美景相融合,形成山中有海的奇景。让海洋景观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再现海洋生态文化自然风貌和人文价值理念,已成为国内文化特色鲜明的海洋生态大观园。
这里集聚了2000种、上万件珍惜海洋生物标本,可以观赏到上千种、数万尾来自全球各地的珍贵海洋生物,此外,这里还有两个世界之最:一个是拥有世界最大,最完整的抹香鲸骨,另一个是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单体亚克力圆柱展缸,为传播海洋文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科技创新方面,以创新技术为支撑,将最新的技术运用到自身文旅产品中,可以说是实现文旅融合的重要引擎,也是完美展现第一个融合:文化资源价值的根本手段,最终形成对游客更具吸引力的创新资源要素,提升具体旅游产品、产业链的水准。
这个环节,除了上面板块提及的科技类配套设施外,海底世界还拥有呈现显微镜中海洋微观世界的海底科普互动室、利用AR技术将海洋生物3D动作动画呈现的“青岛一号”海底博士空间实验室、最新科技设计如同身临其境、天人合一的海底隧道、采用3D动漫技术和真人水下表演虚实结合表现方式的海底后花园情景剧、梦幻美人鱼表演等等……力求用新主题,新生物,新科技,带给游客创新十足的海洋旅游体验。
最后,是市场资源配置方面,通过市场化过程,找准旅游产品的市场定位,并强化市场细分,对文化旅游融合产品实现全商业化运营,吸引并激发到访的游客消费,持续扩大旅游景区的市场份额。
提及青岛海底世界,一定会想起“没看过海底世界,别说你到过青岛”的著名品牌语,海底世界已经成为青岛诠释海洋文化的象征型景区之一,每年都会吸引全世界各地的游客蜂拥至此,具备先天性的市场优势,海底世界的相关海洋文化主题产品区,总是人山人海。
同时,与冲绳美之海水族馆等世界多个知名水族馆建立合作与联系,例如今年五一亮相的“一衣带水,青岛—冲绳美之海”海洋生物主题展,就是资源共享互通的典型范例,加之在大型活动、重要节点、热点面前,市场、媒体互动频率极高,充分体现了海底世界出色的市场运作、品牌打造以及整合资源的能力。
文旅融合,形在“融”意在“合”。未来,若想实现真正文旅深度融合,就是需要通过科技手段,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游客满意的旅游产品。诸如青岛海底世界们在文旅融合中的新探索、新尝试,已经让我们看到了新时期文旅项目,通过旅游产业化、市场化手段,所展现的丰富文化产品和全新旅游服务方式。令文化变得更接地气,为文旅融合发展带来强劲的动力。
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随着科技不断的推陈出新,相信会有更多的文旅资源通过技术转变为多元化、多样化的优质旅游资源,进而引领中国数千年的灿烂文化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