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出中国大学MOOC首门化学慕课,她想帮山区孩子领略化学的神奇
“化学有哪些迷人之处?”
“我们创造了上帝没有的东西。”
这是知乎上关注数颇高的一则问答,几乎一语就道出了化学的魅力。对于在中国大学MOOC上主讲了三门化学课程的胡涛老师来说,既讲述化学知识、也思考人文内涵正是这位大连理工大学副教授做慕课的初衷。
胡涛可以说是一位“元老级”慕课老师了,在中国大学MOOC成立的同年9月,她主讲的“化学与社会”就成为平台上第一门化学类慕课,课程的宣传片中提到,“当我们享受着现代社会为我们提供的便利时,往往意识不到这些大都源自于化学研究的成果;而当我们听到很多负面的东西,如化石能源紧缺、重金属污染,就往往将它们与化学联系在一起”。胡涛希望通过这门课程能在教授化学知识的同时,让更多的人重新认识化学,学会剖析社会话题与化学世界的关系。
为做慕课一天只睡四个小时,她说“三人行必有我师”
在将“化学与社会”搬上中国大学MOOC之前,胡涛主讲的这门化学通识课就已经是大连理工大学的王牌通识课程之一,每年春夏秋开三期,本来秋季开设的课程,往往在暑假期间就被学生们选满。为了让更多人领略到化学的魅力,胡涛决定做学校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尝试一下当时刚刚兴起不久的慕课。
“坦白地说,那个时候不太知道慕课应该怎么建。2014年6月筹备,同年9月就要上线,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和团队成员一起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后期视频剪辑、动画制作等工作,当时一天只睡四个小时左右,大家只有一个想法,就是要把最好的化学通识慕课做出来。”胡涛说。
2018年初,教育部公布了首批49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中国大学MOOC获评了322门,饱受好评的“化学与社会”就是其中之一,有学员评价道:“作为一名中学化学老师,能在自己家里听到这么好的大学老师的课程,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真是太好了。”
开设慕课四年来,累计上万名网上学员的热情反馈也让胡涛更注重教学和课程建设中的严谨性。曾经有一位热电厂工作的学员在讨论区反馈说,老师你在课上讲到的冷却水、循环水的用词不对,在热电厂的工作实践当中,应该称作炉水。为此,胡涛查阅了很多资料,又多方求证,证实了“炉水”这种说法的准确性,很快她就在课程ppt和课堂教学中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说明。
“这就是开设慕课给老师的收获,它让我更好地理解了‘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的含义,大学生学习课程也是有热情的,但这种热情是有压力的热情,因为大学毕业有学分的要求。而网上学员学习更多的是主动的热情,这种热情会感染到老师,让老师的教学实现从'我要做'——到'我要做好'的升华。”胡涛说。
用三大通识主题,帮山区孩子领略化学的神奇
第一次开慕课的时候,胡涛遇到了一位特殊的学生,他来自贵州山区,只有初中学历,学习完“化学与社会”慕课后,他在讨论区写了几百字的留言,表达了自己对化学的喜爱和对中国大学MOOC的感谢,是慕课让早年意外辍学的他拥有了再次免费平等学习的机会。
正是这位学员的留言在胡涛的心里播下了一粒种子。
今年7月,中国大学MOOC四周年公益活动正式启动,主题为“用我的爱心撑起你的梦想”,用户可以通过签到、分享和捐赠以往学习过的课时兑换爱心值,每积攒400个爱心值,中国大学MOOC就会为美丽中国支教项目的山区孩子捐赠一节线下支教课,同时还将邀请985/211高校的名师为山区青少年们带去更适合的定制慕课。
胡涛对这次活动满怀期待,她说,这是自己第一次正式参与到有较大影响力的教育公益事件,她为山区孩子设计了和社会生活联系最紧密的三个主题——“能源、化学的力量”,“材料、构筑世界”,“药物,生命的曙光”,这些内容一方面可以培养青少年对化学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能够提高青少年的创新能力。
她想对山区的孩子们说,“学习不只是为了提高成绩,更是为了提升自己,随着互联网+教育的普及,不同地区的孩子拥有的教育资源趋于平等,只要对知识永远抱有向往,改变人生的大门就一直会为你们打开。”